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0章遂即上表 (第1/2页)
第60章 遂即上表 在下的叙述,也就改称蒙古为元朝,忽必烈为世祖了。这也是编书的通例,于此申明,免得阅者疑心在下前后两歧。 闲言休絮,单说元世祖建了国号,国内政事都已就绪,记起了南宋修和的时候,曾约定尽税江北地,称臣进贡,每岁应献银绢各二十万,只因即位之后,经营内政,无暇顾及此事。 现在诸务毕举,应该遣使往宋,宣告即位。乃命翰林侍读学士郝经为国信使,翰林待制何源、礼部郎中刘人杰为副使,赴宋修好。 宋少师卫国公贾似道,当初危急之时,向蒙古求和,允许称臣纳币,乃是一时权宜之计。到得元世祖领兵北返,他也不问是非,但顾目前邀取功赏,把求和的事情完全隐匿起来,不以上闻,反诈称诸路大捷,杀败了元兵。 如今听得元朝遣使前来,倘若任他入朝陛见,从前的事情岂不要完全败露,这欺君的罪名,如何消受呢?因此他待北使行至真州,便将郝经等幽囚在忠勇营中。 郝经屡次上书宋廷,极陈和战的利害,并请入见,或放令归国,都被贾似道隐匿下来,绝不见报。元世祖待郝经等不见回来,又令崔明道至淮东制置使,质问稽留信使的原因。 其时淮东的制置使,乃是李庭芝,一时无可回答,只得允他奏闻朝廷。遂上疏,请将元朝使臣释放回国。 无如奏章上去,都被贾似道捺住,如同石沉大海一般,绝无消息。元世祖守候了多时,不见回报,心中忍耐不住,便商议起兵伐宋了。未曾举兵之先,须谕各路将帅,辨明曲直,道:朕即位之后,深以戢兵为念,故前年遣使于宋,以通和好。 宋人不务远图,伺我小隙,反启边衅,东剽西掠,曾无宁日。朕今春还宫,诸大臣皆以举兵南伐为请,朕重以两国生灵之故,犹待信使还归,庶有悛心,以成和议。留而不至者,今又半载矣。往来之礼遽绝,侵扰之暴不已。 彼尝以衣冠礼乐之国自居,理当如是乎?曲直之分,灼然可见。今遣王道贞往谕卿等,当整尔士卒,砺尔戈矛,矫尔弓矢,约会诸将,秋高马肥,水陆分道而进,以为问罪之师。 尚赖宗庙社稷之灵,其克有勋,卿等当宣布腹心,明谕将士,各当自勉,毋待朕命。这道诏书,颁发于中统二年,本拟厉兵秣马,大举伐宋。 嗣因阿里不哥虽已大败而遁,余孽未靖,尚在煽动。又有江淮都督李璮,居心叵测,尝将虚无恫吓之言入奏。世祖以内忧未已,难事外务,所以各路人马犹未大举。 到了三年的春天,李璮叛离元朝,以京东降宋。世祖命史天泽统兵征讨,围困济南,擒住李璮,肢解以徇。宰相王文统私通李珪,暗图不轨,亦查明正法。 到了中统五年,复改元为至元元年,阿里不哥势穷力蹙,率众来降。世祖念其系兄弟至亲,仅诛其左右数人,将他的罪名悉加宽宥。由是内患尽平,一意对外,乃命阿术、刘整等进攻襄阳。宋将吕文焕登城固守。围攻数年,尚不能下。适有人以西域新炮术来献,遂用以攻襄、樊,破其外廓。 元将张弘范为流矢所中,束创来见阿术道:“襄阳在江南,樊城居江北,我以陆军攻樊城,则襄阳出舟师来救,终不可取。不若绝江道,断救兵,水陆夹攻,而襄阳下而樊城自破矣。” 原来襄樊两城,中隔汉水,吕文焕以大木植立江内,锁以铁链,上造浮桥,以通援军,樊城恃此以固。 元军用了张弘范的计策,暗用铁锯将大木锯断,砍开铁链,火毁其桥,襄阳的援兵不能出,樊城遂为元兵攻破。守将范天顺、牛富力战死之。樊城既破,襄阳势孤,吕文焕力守了五年,实在势穷力竭,难以支持。 适值元将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