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大片时代_第380章偪格是够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80章偪格是够高 (第2/2页)

就稳固确立了自己在圈内的地方,王中军比谁都清楚,一个能不断赚取高票房的导演,对影视公司的作用有多么巨大。

    如果橙天当初挖走的是冯小刚,而不是那一大堆艺人,只怕华谊真的会被拉下马,不过这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王中军明显感觉得到,整个京圈,已经开始有意无意的往李旭偏斜。这才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所谓京圈,并不是指以华谊兄弟为首的这帮人。

    也不是指郑晓龙、赵宝刚为首的大院子弟,京圈是个很笼统的称呼。想要明白什么才是京圈,那就要从七八十年前的民国时期的京派和海派之争说起,一个是政治中心,一个是经济中心,所发展出来的文化特色自然也是极其不同的。

    北京的人觉得自己在天子脚下,天然就高人一等,然而上海的人却觉得全天下的财富都在这里汇聚,根本不是那些老朽的家伙能追得上的,于是彼此少不得进行各种攻讦。比如戏班里流传的“北京成名,上海赚钱”的俗话,虽然说的是事实。

    但是关于这个引起的京派圈子和海派圈子的撕逼都是一大堆,就更不说其他的。这里就不过多讲述,新中国之后依然难免还有这种冲突,但前30年有太祖镇压,闹不起多少风狼,等到70年代末,所谓解放思想的风潮吹起来。

    那就不一样了,北京文艺圈里最为提倡的就是所谓的,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意思就是说,要提倡拍那些不说人话电影。

    这不仅得到下面部分人的上面,也得到了上面的支持,毕竟李云鹤主导的样板戏学的就是好莱坞,在戏剧上面做的非常出色,上面要彻底扫清李云鹤的影响,那自然是乐得扶持这帮人了。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那套合适,以谢晋为代表的上戏、上影、上美影,依然坚持以故事的形式创作电影,并在80年代还有《牧马人》、《大桥下面》、《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出色作品。

    再加上样板戏里面最受欢迎的《智取威虎山》和《红色娘子军》,都是上海这边出品的,于是就有了86年的批判谢晋。***这次批判虽然没有打到谢晋,但也重创了以他为代表的上海文娱圈。

    毕竟,在那个电影统购统销的年代,票房好坏跟导演一点关系都没有,反而是打着“丢掉戏剧的拐杖”的旗号划分阶层,增加自身的优越感很有吸引力。

    之前说过,工业革命之后,上层无法通过掌控知识对下层形成绝对的优越感之后,他们就将美学的定义牢牢抓在手中。那十年的事情就不多说了。

    总之某人一反攻倒算,文化界的人自然是欢呼雀跃,想要恢复他们几十年前那种高人一等的地位,于是就有了所谓的“丢掉戏剧的拐杖”以此来抬高自己并抢夺文娱圈的话语权。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把中国电影带到沟里去,那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呢?同样如之前所说的那样,上海作为经济中心,更能明白普罗大众的喜好。

    而以上影为代表的不少电影人,也都多少还有些理想主义,而且执导能力也不错。不提谢晋那几部作品,单是那部《大桥下面》,将个体户、黑五类、未婚先孕以及为出国抛妻弃子等一系列元素融为一体,将悲剧用喜剧的形式包装出来,不知道高出了同时期的北电导演多少水平。

    如此这般,再加上京派和海派从民国时期的对立,怎么不让北京文娱圈的一干人,将上海文娱圈的赶人,看成是眼中钉rou中刺?因此,86年批判看似被上面和稀泥了。

    但实际如何,只要看看李少红拍了一部票房不错的《银蛇谋杀案》后哭着跟北影的领导要求,再也不要拍故事片就知道了。

    再然后,90年代反应迟缓的电影厂终于进行了改制,可在电视机以及各种盗版的冲击下,尤其还是上海这种经济前沿的大城市,本来就已经被拖得疲惫不堪上影、上影美终究无力回天,转型失败后淹没于时代之中,京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捷。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这里就结束,作为一个圈子,必然要有一个核心,有外敌的时候,几个核心都无所谓,但是没有外敌了,那么彼此之间必然要决出高低来,所以大D跟阿乐出去钓鱼,钓着钓着就把命给钓走了。

    那个时候的京圈两大核心就是北电跟中戏了,基本上,从千禧年前后开始,大陆娱乐圈百分之八十的明星都是从这两所大学出来的。

    至于人艺,那是专攻话剧,就像纽约百老汇一样,逼格是够高,但是受众也非常的小…相对于电影电视来说。于是北电和中戏肯定要争个高下。

    而最终结果,中戏的七朵金花变成了八大金钗,还把原本没有列位的班长张彤也放了进去,今年年底的泼墨门大概是最后一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