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卻_第131章除了菗闷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1章除了菗闷烟 (第2/2页)

这一微小的不同之处。

    而这一微小却让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那本牛皮文件夹里,是一份病例报告,页首的名字写着:林玉柔…大时代的小人物,小时代的大人物,这些都是能够流传千古的故事。

    人们乐此不疲的感慨着命运激荡,随波逐流的无奈人生,同时也传颂着搅弄风云,再造干坤的传奇英雄。

    有人恨自己不幸生不逢时,有人怨自己不能审时度势。终其根源还是觉得自己于这天地玄黄之间,仅有寸土立命,仅有片瓦遮身。一想到百年之后不过是区区一捧黄土。

    那真的是唯有高歌一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然而也并不是只有千古流传的故事才值得讲述,有一些小时代的小人物也有它值得传讲的地方…他生在吉林松花江畔的一个小城里,这个城市的人口不多。

    但是闲下来的时候,也还是能感受到拥挤。早在几十年前还不敢有人光明正大的称呼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吉林人,因为那个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野。

    大概从20世纪初开始吧,这片土地逐渐变得熙攘起来,第一波来到这里的人是骑着马的,第二波来到这里的人是推着车的,第三波来到这里的人是坐着车的。

    头两拨人来到这里大都是空着手来的,但是走的时候却连衣服都塞得满满的。从第三波人开始,他们在来的时候,手里竟然就已经是满满的了。

    他们有人拿着枪,有人扛着雷,把这片过往宁静了数千年的土地搞得地动山摇,不过他们这群人,有的空手离开了,有的永远留下了…后来这里又来了第四波人,这些人也是坐着车来的,手里也是满满的。

    但是他们来的时候,脸上还带着微笑,嘴里还唱着歌声。这首歌至今都还传唱在那些已近迟暮之年的,曾经年轻有为的东北工业建设者们的心里…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

    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咳!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西村纺花那个东港撒网北疆哟播种南国打场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咳!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老人们举杯那个孩子们欢笑小伙儿哟弹琴姑娘歌唱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咳!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为她幸福为她增光最终这些人,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再也没有离开。

    他们爱上了这片土地,他们把这里当作了自己心中的故乡,他的父亲和母亲刚来到这片土地的时候,还并不相识,不过当时他们很年轻,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和大把的机会去完成他们的第一次浪漫邂逅。

    那个年代的人可真是既纯粹又简单啊,只一次食堂的邂逅,他们竟真的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是不是缘分?这是不是天意?这是不是爱情的魔力?当然不是…他们婚后的生活并不能称之为幸福。

    甚至还有些进退维谷。一度他们都已经听厌了街坊四邻的劝说,什么夫妻吵架,是在床头上吵完,在床尾和。什么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

    还有什么夫妻没有隔夜的仇。唉…别说床头床尾,就连丈夫踩着板凳,手还挂在灯泡上的时候,他们都能吵个不停。

    妻子也是信邪的,是不是鬼压床了?是不是掉魂了?是不是中邪了?庙里求的签子都能盘成竹简了,枕头底下的平安福也已经膈的她落枕了。

    可是丈夫呢?还是老样子,既不能体贴她,也没有一丝情调,除了抽闷烟,喝闷酒,就只会呆坐在电视跟前一声不吭,一动不动。有时候他们搞冷战,不愿意搭理对方,妻子可以连饭都不给他留,而他也可以看人打牌。

    看到天明…这样的日子谁能忍受呢?谁还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呢?罢了…也顾不得父母的伤心了,也听不下亲友的劝诫了。大家本就萍水相逢,还不如好聚好散…就在他们打定主意,想要去民政局还对方一个自由,也给自己一个解脱的时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