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情神捕_第五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第2/4页)

微微一愣,但很快就回复了无事的表情,面容慈善带笑地回应他:

    “正是我不小心遗落的,非常谢谢你帮我找回。”伸手接回了丝帕。

    此时一群穿着破烂、身上带着脏污的乞儿走近了薛蓉襄身边。

    “好心的夫人行行好,请赏咱们一些碎银买些食物填饱肚子吧。”

    “翠儿。”

    翠儿会意地拿了一袋粮食还有一些银两布施给这些人。

    “阿弥陀佛,夫人的善心,佛祖一定会有所感应的,你所挂念、祈愿的事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好心必定会有好报。”站在一旁的师父心有所感的说。

    她布施并不是为了自己祈求些什么,而是希望她的另一个孩子若是还活在这个世上,也能够遇到好心的人帮助她。

    她什么都不求,只求有生之年能够找回她的孩子,虽然她知道这个希望非常渺茫,但是她不愿放弃,自始至终她都没有放弃过,她从未告诉过任何人,一直以来她都持续找寻着她的孩子,只是多年下来都没有任何消息,也许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至少不会传来孩子已不在人世这样的结果。

    “这位夫人心肠真好。”小喜有感而发。“少爷,咱们也布施一些银两,就当作是做点好事,帮家中的长辈积些福德吧。”

    铁福英点头同意,小喜掏出了身上一部分的银两跟翠儿一起发给需要帮助的穷人。

    薛蓉襄见他年纪跟自己的儿子相仿,小小年纪就已懂得回馈社会甚是难得,对他更添了一份好感。

    “这位小少爷怎会想来寺庙拜佛?是否有什么不平顺或是心愿要佛祖帮忙达成的?”来寺庙的人为的不是祈求平安、找回心中的平静,要不就是心中有愿未实现,不晓得这位年轻人为了何事而来?

    “夫人请不要喊我小少爷,在下姓铁名福英。不瞒你说,今日我会来到万佛寺,其实是被我家小喜给拖来的,我心中并无事要求佛祖。”很老实地对她说。

    原来是这么回事,没想到他还挺诚实的,外表看起来温文有礼,为人存有善念,讲话又不带虚言,真是个难得的年轻人,薛蓉襄对他的好感又更加深了些。

    “恕我冒昧,刚听了住持师父的一番话,夫人心中似乎有什么心愿未了的?”看她一身雍容华贵,若非出身名门应也是富家,这样的她难道还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

    薛蓉襄闻言,笑中带愁。“人生有时难免有些不圆满的事,求佛祖是为了一份心灵上的寄托,若佛祖有灵能够怜悯我,让心中的想望有实现的一天,即使要我放弃所拥有的一切我都愿意。”就算只能见上一面也好,就算她不认她这个娘也无所谓,只要她的女儿还活在世上,她就别无所求了。

    愿意放弃一切来换取一份心愿,这样的心情他很难体会,毕竟他从小到大除了小时候较为体弱外,一直以来都是平顺的过着生活;相较于这位夫人心中的缺憾,他抱持的是一种感恩的心态,感谢上苍对他的厚爱,感谢爹娘给他无忧的生活。

    “夫人,我阅历尚浅,大道理也说不来,有些话不晓得该不该说?”

    薛蓉襄对眼前的少年甚有好感,与他交谈时会有一种亲切感自然而然地涌入心中,她也不清楚为何会与他如此投缘。

    “但说无妨。”

    “夫人说了,愿意放弃一切换得心中的愿望得以实现,夫人所拥有的当中难道没有任何值得你留恋或真心相待的人吗?若你的愿望当真得以实现,就真能让人生变得圆满了吗?”

    铁福英的一番话撼动了薛蓉襄的心,她微张着口,无言以对。

    为了见女儿一面,她舍得抛下善儿吗?同样是她的亲生骨rou,难道见着了女儿,却抛下善儿她就不痛了吗?

    二十年来,为了心中这个解不开的结,她将身为人母该尽的责任全部交给了奶娘,善儿可以说是奶娘一手带大的;而她呢?曾为善儿做过些什么?关心过他吃饱了、穿得暖吗?连他都已年二十,也未帮他寻得一门适合他的女子,她竟是一个如此不称职的母亲!求善儿原谅自己的疏忽都来不及了,她有什么资格来这里祈求佛祖成全她的心愿?心中顿感惭愧。

    回想这些年所过的日子,她活在自己的悲痛里,却看不到别人的痛。明知道丈夫因她一直走不出伤痛心怀愧疚,因为她对他的无法谅解,他过得并不比她快活,她却一直以她不恨他、也不能再爱他为由一再拒绝他,她这般的作为跟恨他又有什么不同?她怎会如此自私呢?

    她明白了,她的不圆满并不是源自于失去女儿,而是来自于为了一个不可知的答案而忘了珍惜身边的人。她醒了。

    她不会放弃寻找女儿,但再也不会紧闭自己的心门,将他人拒于门外了。

    眼带薄泪,嘴角带笑。“你的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让我整个人清明许多,今日能在此遇到你,也许就是佛祖给我的开释吧。”

    他只不过是将心中所想说出来罢了,哪有开释人的能力?

    “夫人能自己想通真是最好不过了,也许想通后你的日子便能过得顺心,心中所想也许就能实现也未可知。”

    真的会如他所言吗?薛蓉襄眼神清亮,整个人看起来比先前精神许多。

    “你是京城人吗?我似乎未曾见过你。”虽然她很少出门,但京城的大户人家她几乎都识得,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